免费起名,添加微信:qm84com  备注:起名

2020年小寒是几月几日

进入小寒节气是24节气中的倒数第二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所以到了小寒节气,人们很注重御寒养生。在这里小编将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2020年小寒是几月几日、小寒习俗以及小寒养生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
网友提问:2020年小寒是几月几日?
解答:公历:丁酉年,癸丑月,丁酉日(1月5日)
农历:丁酉年,癸丑月,十一月十九
2020年—2034年小寒时间:
2020年小寒时间:1月5日 17:48:41,农历 2017年十一月十九
2019年小寒时间:1月5日 23:38:52,农历 2020年十一月三十
2020年小寒时间:1月6日 05:29:59,农历 2019年十二月十三
2021年小寒时间:1月5日 11:23:17,农历 2020年十一月廿二
2022年小寒时间:1月5日 17:13:54,农历 2021年十二月初三
20浮屠塔起名23年小寒时间:1月5日 23:04:39,农历 2022年十二月十四
2024年小寒时间:1月6日 04:49:09,农历 2023年十一月廿六
2025年小寒时间:1月5日 10:32:31,农历 2024年十二月初六
2026年小寒时间:1月5日 16:22:53,农历 2025年十一月十六
2027年小寒时间:1月5日 22:09:39,农历 2026年十一月廿八
2028年小寒时间:1月6日 03:54:19,农历 2027年十二月初十
2029年小寒时间:1月5日 09:41:34,农历 2028年十一月二十
2030年小寒时间:1月5日 15:30:11,农历 2029年十二月初二
2031年小寒时间:1月5日 21:22:44,农历 2030年十二月十二
2032年小寒时间:1月6日 03:15:40,农历 2031年十一月廿四
2033年小寒时间:1月5日 09:07:39,农历 2032年十二月初五
2034年小寒时间:1月5日 15:04:02,农历 2033年十一月十五
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当太阳到达黄经285°(小寒)时,对于神州大地而言,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
小寒由来:
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大寒。
小寒的气温特点:
小寒的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于本节气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说。这是因为在上一个节令冬至时,地表得到太阳光、热最少,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所以还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等到冬至过后,也是到“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尽管得到太阳光儿子起名、热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
小寒时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一5℃上下,极端最低温度在—15℃以下;东北北部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在—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达—50℃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20℃。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45°N以北的地区及藏北高原,平均气温在—20℃上
下,40°N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区平均气温在—10℃上下。到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则在0℃左右,此线以南已经没有季节性的冻土,冬作物也没有明显的越冬期。这时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5℃上下,虽然田野里仍是充满生机,但亦时有冷空气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关于小寒的诗词:
《小寒》(左河水)
冰封雪皑皑,径堵千重港口塞。
昨日剪桃修几树,忽如一夜李花开。
《小寒》(元稹)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驻舆遣人寻访後山陈德方家》黄庭坚
江雨蒙蒙作小寒,雪飘五老发毛斑。
城中咫尺云横栈,独立前山望后山。
《小寒》(吴藕汀)
众卉欣荣非及时,漳州冷艳客来贻。
小寒惟有梅花饺,未见梢头春一枝。
关于小寒的谚语:
〖01〗小寒鱼塘冰封严,大雪纷飞不稀罕,冰上积雪要扫除,保持冰面好光线。
〖02〗小寒节,十五天,七八天处三九天。
〖03〗腊月三场白,来年收小麦。
〖04〗腊月三场白,家家都有麦。
〖05〗腊月三白,适宜麦菜。
〖06〗干灰喂,增一倍。2020年小寒是几月几日,小寒知识
〖07〗三九、四九不下雪,五九、六九旱还接。
〖08〗腊七腊八,出门冻煞。
〖09〗九里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10〗牛喂三九,马喂三伏。
〖11〗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12〗薯菜窖,牲口棚,堵封严密来防冻。
〖13〗三九、四九,冰上走。
〖14〗九里的雪,硬似铁。
〖15〗数九寒天鸡下蛋,鸡舍保温是关键。
〖16〗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17〗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18〗小寒大寒,准备过年。
〖19〗腊月栽桑桑不知。
〖20〗草木灰,单积攒,上地壮棵又增产。
在了解完2020年小寒是几月几日之后,那么你知道小寒有哪些习俗吗?不了解的朋友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小寒习俗有哪些吧。
(1)小寒习俗:吃腊八粥
小寒节气中就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腊八在小寒节气前后,吃腊八粥,可以增加机体热量,起到暖胃消寒的作用。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古时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粥的历史由来:
腊八粥,又称为“七宝五味粥”,喝腊八粥的的历史,据说最早开始于宋代,也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清代的腊八粥风俗更是盛况空前。宫里帝王爷等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中国的许多风俗,是有宫内时兴,然后迅疾向民间普及。清代北京在雍和宫东院行宫设粥锅厂,大铜锅上熬“腊八粥”,也是一场难得的佛事盛典。从腊月初一开始准备,由内务府派人把大批粥料、干柴运到雍和宫,直到初五才能运齐。初六皇帝派大臣和内务府总管率员来到雍和宫,监督称粮,放果料,准备煮粥。初七开始生火,直到初八凌晨腊八粥熬成。
清宫内的腊八粥,士庶百姓是不能相比的。它一定要熬六锅,分配的方案大致是:第一锅供佛;第二锅供皇帝和后妃食用;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各省的封疆大吏;第五锅给在京的文物官员和众喇嘛,第六锅才施舍给京城百姓。腊八粥也体现出阶层的森严。当然用料也是不一样的,前三锅里有奶油和全份果料,后三锅则无奶油,果料也递减。煮粥时专门的官员监制,第一锅粥要先在佛前供奉,那场景,香火袅袅,鼓乐齐鸣,全体喇嘛上殿颂经,在宫灯照耀下,做完供佛的法事,而后以次献粥,直到最后施舍给百姓。
所以,京城和佛教寺院也都在腊八这天煮粥供佛,并举行施粥给百姓的佛事活动。这一传统习俗延续至今,所不同的是,“腊八粥”这一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供品,逐渐演变成为寻常百姓家的食品,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时序进入腊月,气候逐渐寒冷,尤其是中国北方,谚云“腊八腊八,冻掉下巴”,意思就是这一天非常冷,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御寒冷。
(2)小寒习俗:广州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糯米饭寓意温暖,从年头到年尾都暖乎乎。因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糯米饭是中国传统主食之一,在南方中国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男女老幼喜爱之食品,各种节日的主食,多为糯米做成的各种食品。
(3)小寒习俗:天津吃黄芽菜
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使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黄芽菜是大白菜的一个类群,是北方大棚、南方露地秋种冬收的珍稀名贵新菜种。黄芽菜著名品种有“六十日”、“菊花心”、“瓦盖头”、“大包头”、“小包头”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白皮包心,顶叶对抱,包心坚实,黄化程度高。煮则汤若奶汁,炒则嫩脆鲜美,且耐贮藏,为冬令常备蔬菜
(4)小寒习俗:喝鸡汤
老南京还有逢“九”吃一只鸡、每天一个鸡蛋的进补习惯,所以小寒这天市民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鸡汤和鸡蛋。据说,鸡骨鸡肉在文火的慢慢煲煮中,营养成分大多会溶入汤中,极易于人体吸收,是冬季补气补血的进补佳品,钙质也多。并且鸡汤还可以起到缓解感冒症状,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的作用。
(5)小寒习俗:南京吃菜饭
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是南京的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老南京讲究吃菜饭,其来源估计与天冷进补有关系。菜饭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特色食品,比较著名的菜饭有上海菜饭、福建菜饭、台湾菜饭等。将菜肴与主食结合在一起,制作方便,味道鲜美,颇受百姓好评。2020年小寒是几月几日,小寒习俗
(6)小寒习俗:吃羊肉
因为小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所以羊肉也成了小寒节气中的一种传统食物,它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www..com,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或产后身体虚亏等一切虚状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最适宜于冬季食用,故被称为冬令补品。羊肉是温热食物中性价比最高的,如果用羊肉加点当归、山药、胡萝卜一起煮,加上大葱和生姜调味,建议每周吃一次,不但不会上火,还可以暖暖地过个冬天。
(7)补膏方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膏方进补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8)九九消寒,每天一笔
从元代开始,皇宫到民间都时兴“九九消寒图”,该图上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个字(繁体字)都是九笔。每年冬至节前挂在室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天一笔。每填写完一字,便过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尽。小寒节气正值三九严寒,所以“画图数九”的民俗与小寒节气有着密切联系。数九计数,书法描红,既能求得消寒,也算是冬日里一种不错的消遣怡情的养生方法。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小寒节气到了之际,小编为大羊年女宝宝起名大全家分享了小寒养生饮食,希望大家都能够通过健康的饮食方式在小寒节气调养身体,防寒保暖。古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寒养生方面的知识吧!
〖黄芪红枣黄鳝汤〗(补气健脾,行气和胃的功效)
材料:黄鳝250克,黄芪10克,陈皮3克,红枣3克,生姜5片。
做法:鳝鱼洗净切段与生姜食盐煎至微黄,放入瓦罐加清水10碗武火煮沸,改文火煲2小时即可供3-4人食用。此方补气养血,润泽容颜。
〖补骨脂羊小肚汤〗(补肾、补阳的功效)
材料:补骨脂15克,花生30克,羊小肚200克,生姜3片。
做法:羊小肚盐洗后水洗切块,一起放入瓦罐加水8碗,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时,调入食盐即可供3人使用。此方补肾阳、暖丹田、缩小便,宜肾精。
〖山药羊肉汤〗(补血、养颜、强身、通便的功效)
材料:羊肉500克,山药150克,姜、葱、胡椒、绍酒、食盐适量。
做法:羊肉洗净切块,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姜葱洗净用刀拍破备用;淮山片清水浸透与羊肉一起置于锅中,放入适量清水,将其它配料一同投入锅中,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炖至熟烂即可食之。
〖首乌煲鸡蛋〗(有健脾益肾,益气养血的功效)
材料:鸡蛋2个,何首乌30克,山楂15克,陈皮6克,酱油、八角、精盐、白糖、山姜片各适量。
做法:将鸡蛋、酱油、精盐、八角、白糖、生姜片一并投入砂锅中,文火煮沸20分钟,取出鸡蛋,浸泡于冷水中,剥去蛋壳,再将去壳的鸡蛋放入砂锅中,煮沸约15分钟,除药渣即成。
〖红薯粥〗
材料:新鲜红薯250克,粳米150克,红枣若干,芝麻适量。 调料:白砂糖(30克)
《本草纲目》中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能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等。当代《中华本草》说其:“味甘,性平。归脾、肾经。”“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主治脾虚水肿、疮疡肿毒、肠燥便秘。”红薯配上小米煮成的粥甘甜味美,喝过之后还有回香。二者的组合更是堪称经典,对消化不好和想要减肥的人来说是侯姓起名不错的选择。2020年小寒是几月几日,小寒养生
〖胡桃仁饼〗
材料:胡桃仁(或核桃仁)50克,面粉250克,白糖少许
做法:胡桃仁(或核桃仁)50克,面粉250克,白糖少许,将胡桃仁打为碎末,与面粉混合在一起,加水适量,搅拌均匀,烙为薄饼食用。有补肾御寒、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肾虚腰痛腿软、畏寒怕冷、大便干结等肺肾两虚的人群。
〖素炒三丝〗(有健脾化滞,润燥的功效)
材料:干冬菇1.5两,青椒2个,胡萝卜1根,植物油、白糖、黄酒、味精、盐、水淀粉、鲜汤麻油适量。
做法:冬菇水发洗净,挤干水分,切成细条,胡萝卜、青椒洗净切丝。锅内放油烧热,将三丝入锅煸炒后,放黄酒、糖、再煸炒,然后加鲜汤、盐,待汤烧开后加味精,用淀粉勾芡,淋上麻油,盛入盘内即可。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小寒吃什么,小寒吃什么好
小寒祝福语,小寒祝福语大全
起名网提醒您:请用科学方式起名,请勿封建迷信!
您还可以使用:强大的免费起名 浪漫的诗经取名 好听的名字大全 精准的名字打分
本文《2020年小寒是几月几日》由网友"阿杂"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起名网::https://www.762896.com)

免费起名,添加微信:qm84com  备注:起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小编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62896.com/18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