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起名,添加微信:qm84com  备注:起名

羌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羌族是我国西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羌族也是一样,它也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根据古时候的部落群居的特点,羌族主要聚集地在四川。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语言文字,如果你对羌族感兴趣,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羌族起源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日麦”、“尔玛”,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西迁南迁,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羌族、藏族、彝族等。
羌族语言
普米语: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省兰坪县、维西县、永胜县、丽江县及宁蒗县新营盘乡以南地区;北部方言分布在宁蒗县新营盘以北地区、四川省木里、盐源和九龙等县。
史兴语:又称“虚糜语”或“虚糜藏语”,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瓦厂区水洛乡部分村寨。
木雅语: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约有12000人使用,主要分布于康定、九龙、雅江县境内,分为东部、西部两个方言区。东部方言区的人自称“木勒,其语受汉语影响较大;西部方言区的人自称“木雅”,其语受藏语影响较大。
扎语:亦称扎坝、扎巴语。操这种语言的人自称“扎”或“扎巴”, 约有15000人,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康定、九龙4县境内。各地扎巴语在语音上差别较大,其土语区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
纳木依语:是我国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约有5000人使用的一种不同于藏语的语言。解放前使用这种语言的居民被泛称为“西番”,分布在冕宁、西昌、盐源一带的自称为“纳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龙一带的自称为“纳木兹”,二者之间未构成方言差别而是土语的差异。
尔龚语:主要分布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新龙、炉霍等县部分地区。说这种语言的人自称“布”或“布巴”,藏语称之为“道坞格”,学术界取名为“尔龚语”,约有35000人。道孚境内一共4个土语区,即鲜水乡土语区、上甲乡土语区、杀冲乡土语区、孔色乡土语区。
贵琼语:主要分布在康定县鱼通区的时济、舍联、前溪、麦崩等乡和金汤区的三和乡,人口约7000人。操这种语言的人自称“葛羌”,藏语称之为“恶通格”,学术界取名为“贵琼语”。
尔苏语:内部差别较大,分为东部、中部、西部3个方言区。操东部方言的居民自称“尔苏”或“鲁苏”。操中部方言的居民自称“多续”。西部方言划分为呷尔土语(说这种语的人自称为“普”、“鲁日”或“普鲁日”)
嘉绒语: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语言,是汉藏语系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原始汉藏语的一些语音形式,例如复杂的复辅音和构词手段。嘉绒语对了解古汉语的语音和语法有重大的意义。
西夏文:为羌语支文献语言。
羌族舞蹈
“莫恩纳沙”是羌族祭祀活动中,由释比跳的祭祀性舞蹈,也称“羊皮鼓舞”。该音乐无歌唱,只有羊皮鼓和响盘(铜铃)两种打击乐器作伴。响盘声响清脆,和着羊皮鼓的鼓点节奏和舞蹈节奏的变换,敲击出不同的音响组合,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
“席蹴步”在南部方言中有“办酒席时跳舞”的意思,是民间在丧葬、祭祀时举办酒席后进行的祭祀性舞蹈,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序。此外还有反映丰收后喜庆心情的“瓦西切玛”、“江得里学”,赞美装饰物的“石奎余奎”。 “席蹴步”音乐曲调缓慢,节奏却很鲜明,曲式短小,反复重复。
“仁木那·耸瓦”,赤不苏方言,意为“宾客来临时表示尊敬和欢迎的舞蹈”,是羌族传统礼仪舞蹈,主要由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跳。如果寨子3年无人凶死,为示吉利,则要跳此舞庆祝。舞蹈一般出现在迎宾待客的礼仪活动开始、结束时。舞蹈时,男女数人面对宾客,呈八字形分开而站,双手小指扣住身边舞伴的腰带,齐唱表达了全寨人对宾客的尊敬和赞美节奏缓慢的民歌。
“克什几·黑苏得”,意为“跳铠甲”舞时唱的歌,舞蹈俗称“铠甲舞”、“跳盔甲”,是为战死者、民族英雄或有威望的老年人举行隆重葬礼时,由身披牛皮制作的盔甲、头戴盔帽、手执兵器的男子跳的舞蹈,主要流行于茂县北部、黑水等比较边缘的山寨。此歌音调悲切,运用极不稳定的角调式,速度缓慢,表达一种悲愤、哀伤的情感。
“萨]”有“唱起来,摇起来”的意思,此舞在羌区最为盛行和普及,是很古老的自娱性舞蹈。“萨朗”音乐曲调欢快、流畅,节奏跳跃、明朗,歌词内容十分丰 富。该舞可在室内外进行,男前女后,不限人数,围火塘或场院一圈,不封口,向逆时针边歌边舞。开始时,先男女轮唱一遍舞曲,然后共同起舞,速度由慢到快, 跳到激烈时,领舞男子加快舞步,带头交换各种不同的舞蹈动作,或双腿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转,男女相互竞争,气氛逐渐热烈。舞至高潮时,男子叫声“吓喂”, 女子应和“哟喂!”一曲就此结束,接着再变换新的舞曲和步伐。
羌族除了和汉族一样过春节、端午节,他们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其他的传统节日也是相当的盛大,想要了解羌族其他的传统节日就看下面的文章中小编介绍的吧:
羌历年
羌族最重要的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3-5天。
节日期间停止劳动、出门。聚集家中,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有的地方还由端公跳神至神树林,杀羊撒血在祭坛前敬神,羊肉分给各家带回,再合家并请亲友饮自制的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共庆丰收。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最好时机。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吭,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歌词长,多表达吉祥,视贺与酬谢谢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舞蹈时,一唱一落,男女互相变换位置,造成节日热烈欢乐的气氛。约半分钟后,一阕才终二阕又起。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并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达旦。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这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此外是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这些乐器能吹、奏、弹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乐调,使节日的人们异常欢乐。
羌族最早是以太阳历推算年月。秦朝时期,太阳历改为月亮历(即现在的农历)。因此,现在的羌历年均以农历推算,即每年的十月初一。
春节
羌族过春节极为隆重且历时已久。虽春节不是本民族传统节日,但羌族把羌年节的内容移入春节,使其 别具特色。正月初一以一寨或相邻几寨为单"坐初一",早饭后各家自备酒肉、香等到固定的聚会地点会合,共同娱乐、欢宴,枪炮声不断,直至黄昏鸣枪放炮归 家。初二开始全寨挨家轮流吃年饭。50年代末后因花费太多而改为只请一部分客。羌族传统科技和工艺美术有其独到之处。羌碉的建筑技术和工艺几千年来独树一 帜;溜索、索桥的发明也贡献不小;冶炼和锻打技术已较发达。其他制硝、制硫、制黄烟等技术也名盛一时。羌族数学、历算、天文等知识自成一体,羌医羌药几千 年为羌人的健康和世代传承贡献巨大。
三月三
已婚妇女每年三月三日敬娘娘菩萨,求神赐孩子,保佑孩子平安。
妇女节
也叫传歌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天起连续4天,由男人做饭带孩子,妇女先到神山石塔沙朗女神处祭礼 领歌,后野餐至黄昏而返。是夜家家户户备酒宴迎请妇女们挨户传教从神女处领回的歌舞,通宵达旦,直到第四天全部人家学会方休。如当年此寨死了50岁以下妇 女,则志哀不举行活动。
十一月一
每年十一月一日,到牛王庙烧香、点蜡、烧纸钱,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菩萨保佑耕牛平安。这天,全寨的耕牛休息一天,所以又称“牛王会”。
三月十二
每年三月十二日,寨子里要宰一只羊,祈求土地菩萨保佑丰收,并忌路一天,禁止过往行人进村寨,这天称为“青苗会”。
七月七
未婚妇女每年七月七日要做“巧牙会”。即邀约邻近的姑娘们,聚会在一起,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祭山会
也称敬山节、祭天会。以寨为单位进行,从农历三月至六月日期各不相同,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种。
较普遍为(农历)四月十二。一般在村寨附近神山的神树林举行,男子和未婚妇女参加,他们身着盛装,携各类精美节日盛宴酒食,牵牛、羊、鸡等活畜上山。祭礼由释比或年长威重者主持。祝词颂毕,杀牛、羊、鸡献天神、山神、树林神,燃柏香枝,然后再颂吉祥词,并集体还愿许愿,再给各自许愿还愿,此仪式需长达几小时乃至一天,众人皆叩拜不起,惟有释比或主持者可以活动。
最后盟誓村规民约、祖宗传统后,集体呼号,鸣枪欢呼,欢宴唱歌跳舞直至尽欢而归。所余食物平均分配给全体人员。
山王会
“山王会”是祈求山王菩萨保佑六畜兴旺,庄稼丰收。做会时,要宰一只羊。山王会的会期各村寨不同。
观音会
“观音会”,一年三次,第一次是三月十九日,第二次是六月十九日,第三次是九月十九日,祈求观音菩萨保佑村寨内大小人口平安。
领歌节
羌族节日习俗。主要流行于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相传,很久以 前,天上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沙朗。她看到人间的男子总是愁眉苦脸,便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日来到一个海子边唱歌跳舞。嘹亮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引来了许多 妇女,她们跟着唱跟着跳。从此,每年这一天,沙朗都到海子边来教妇女们唱歌跳舞。荒淫的寨首想霸占沙朗,沙朗在妇女们的帮助下回到了天庭,从此再也没有到 过人间。人们十分怀念她,便于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到海子边唱歌蹯,渐渐形成了领歌节。早晨,妇女们在一位资历较深的老大姐的率领下,带着祭品和食品,来到寨 子附近的海子边,向沙朗敬献供品,祈求庇护。然后,围成一圈,手牵手跳起沙朗舞。黄昏时,妇女们踏上归程。到家后,男人们忙着向她们讨教唱歌跳舞的技艺。
端午节
羌 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天,男女老少都要饮一点雄黄酒,并擦一点在耳边和鼻边,撒一点在门前和窗前,以防蚊蝇虫蛇及秽气进入,保佑家人无 恙。凡能起走动的人,尽可能到山上踏青踩露,认为沾了端午露能强身健骨。羌族地区不产糯米,因而不吃粽子,但却有佩戴粽子香包的习惯。香包装有艾草、菖 蒲、香草,外面用彩布和竹笋壳包裹,再用五色丝线扎饰,形状像粽子。这一天,是女孩子们穿耳戴坠的日子,有经验的妇女用花椒给女孩子们麻耳,用花椒刺刺穿 耳垂,再涂上雄黄酒,戴上耳坠。
牛王会
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人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川主会
“川主会”,每年六月二十四,以寨为单位举行,祭奉川主。当天全寨休息,穿新戴花,唱歌跳舞,大办酒席,是规模最大的庙会。
祭天会
传统每年统一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后来由于受汉区的影响,六月二十四日合并祭天会、玉皇会、川主会,规模十分宏大,常常有跳神活动,人数数百至上万不等。还有妇女敬神节与汉传娘娘会合并进行,内容与妇女节不同,以敬神和娱乐为主,皆为妇女参加。
少数民族的人民都是十分重视礼仪的,并且都非常热情好客,羌族也是一样,只要你不是触犯他们的禁忌,羌族人民都是对待外人都是十分热情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羌族的风俗习惯吧。
礼仪
在西南羌族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着一种饮咂酒的待客礼仪。家有贵宾至,主人往往请客人喝当地特有的泡坛酒(即“咂酒”),以表敬意。先将桌子和盛有糯米酒的酒坛放在堂屋中,桌子四周不设座,客人围桌而立。饮前,主人叫主妇出来启封开坛,并端上一只盛满热水的盆或碗。人们以通节细竹就水中一吸,然后注入酒坛中,使酒不欠不溢。接着,主客轮流以细竹吸酒而饮。酒液将完时,须加水,直到酒味清淡为止。
服饰
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求佑福增寿。
建筑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 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 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羌民居住的石屋大多筑于高半山腰台地,靠近泉水,少数居高山河谷地带,三五家、七八家聚住一起,石屋顺山排列,或高或低,错落有致。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 平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www.qm84.com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 0.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饮食
羌族人民的主要食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胡豆、黄豆、碗豆、荞麦等;还有从川西平原运来的大米、面粉等。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莲花白等,常吃自己泡制的酸菜,每日以三餐为习。制作饮食、烹调较简,常见方法是玉米粥内加蔬菜,叫“麦拉子”;还有玉米面或麦面做的馍馍或玉米蒸蒸,称作“面蒸蒸”;用大米煮到半生拌玉米面蒸熟,此饭如以玉米面为主叫“金裹银”,以大米为主叫“银裹金”;有把青稞或小麦做炒面用以放牧或外出时食用。羌民平时很少吃新鲜猪肉,一般在冬至后杀猪,猪肉切成长条挂在灶房房梁上,以烟熏干成“猪膘”,颜色熏黄为好,传统的观念是,这种“猪膘”存放得越久越好。杀猪后的新鲜瘦肉,洗净后灌进小肠作香肠,一般在年节食用。
羌族无论男女老少,均喜饮用青稞、大麦自家酿制的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饮用时启坛注入开水,插上细竹管,轮流吸吮,一般喝一半再添水,到味谈为止。 典型食品:羌族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猪肉加杜仲1-2两清炖。以上三种都能补肾。黄芪炖鸡或黄芪(当归、党参也可)加上几两炖猪肉也能补血益气。虫草炖鸭,能滋阴补肺益肾。
禁忌
羌族的禁忌有: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宗教
羌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羌族崇敬的神灵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三十余种,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物崇拜和图腾崇拜。除火神以锅庄(火塘)为代表外,其余均以一种白色石英石(羌语称阿握尔,意为白石神)为象征,被广泛加以供奉,供奉于屋顶正中最高处的白石神即为天神木比塔。 历史上,羌区无本民族宗教性组织和寺庙,宗教职业都为不脱离生产劳动的羌族巫师(汉语称端公,羌语称“许”、“释比”尊称“阿爸许”)。“许”仅限男性担任,可结婚生子。其主要经文为上中下三坛经共16部,无文字记载成书,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经文为韵文,四字一句,两句一节,讲求平仄起伏和音韵音律。“许”的主要法器有猴头帽、羊皮鼓、铜锣、神棍、师刀、令牌和兽骨封、羊角卦等。“许”的法术包括预卜占卦(分羊髀卜、鸡蛋卜、白狗卜等)、驱鬼除邪(送茅人),踩红锅、踩犁桦、开红山、划水碗等。“许”作法前要用净水洗前途,燃香柏熏身或杀白鸡祭祖。如遇大的祭祀活动,如祭山大典、行成年礼等,还需提前49天忌食葱蒜斋戒沐浴,以示对神的虔城和敬意。羌寨中凡祭山、冠礼、还愿、安神驱鬼、治病、出人意料秽、招魂、消灾、看风水、乃至修房造屋、男女合婚、新生儿命名、超度亡灵等,均必在“许”前来主持,因而在羌民中的地位极高,既是人神中介者,又是文化传播者,更起着精神领袖的作用。
节日礼祭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正如一首羌谚所云:“无酒难唱歌,有酒歌儿多,无酒不成席,无歌难待客”。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另一种被称为蒸蒸酒的饮料是将玉米面蒸熟拌酒曲酿制而成,饮用时既有酒香又能顶饭,类似汉族的醪糟。无论年节或待客,羌族都以“九”为吉,故宴席时都要摆九大碗,菜肴与川菜相同。炖全鸡,习惯于用竹签撑起鸡头,使之昂起。以鸡头飨上宾(如舅父等)。
婚俗
羌族的婚姻形式,基本是一夫一妻制。解放前,男女青年无恋爱自由,视自由恋爱为有损家风,婚姻不能自由,封建买卖婚姻盛行,儿女婚事 均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订婚时经三道程序,首先“开口酒”,即许口酒。当男女还未成年时,男方请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说亲,如同意则由家长提出一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办酒席宴请, 名“开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数目,双方议定,表示订婚初步成功。数月后,男家去女家备酒席招待近亲,称“小定酒”,此时要送上些彩礼,置于神台之 上,以示庄重。“大订酒”上,两家具体商定结婚日期,男方要大宴宾客,款待女方亲朋,此时男方根据议定交清聘礼,特别要备一分银子奉送岳母,在整个订婚过 程中,姑娘不得露面,藏于房内或亲友家中。
结婚又有“女花夜”、“正宴”及“谢客”三道仪式。“女花夜”,由女方备咂酒两坛招待前来庆贺、送礼的客人,男女各一坛,大家跳舞、唱歌庆贺。“正宴”即 娶媳妇,男方备三匹马前来迎亲,一匹新娘乘骑,另二匹伴娘骑,伴娘系内亲闺女。新娘穿着特制的红嫁衣,脚穿由家嫂做的红绣花鞋,由其亲兄弟背出大门上马, 新娘手蒙脸而大哭,有的哭得悲悲切切,有的仅是走走过场。父母将平日为新郎做的鞋、袜等塞进背兜,让女儿带到男家。拾掇停当,乐队吹起唢呐相送,送亲者背 起箱子,抬起柜子,热热闹闹送新娘出嫁。 送亲途中,如经过亲戚家门口,便由亲戚摆设茶席、备糕点水果等招待送亲队伍,炮手放三声明火枪以示到达,男方亲戚手捧面条上前敬献,伴娘同送亲的即入茶 席。到男家村寨,全寨人齐集寨头,迎接新娘。到了男家,要给伴娘和牵马人少量下马钱,否则不下马。下马后新郎在门口撒把米于地下,厨师提只雄鸡,宰杀后洒 鸡血于大门上,以避邪煞之意,新娘新郎即刻进门抢坐上席。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设在露天坝子的盛大宴会便开始了。贵客们边吃边喝、边歌边舞,先唱“赞新娘”的酒歌,歌词内容是赞颂新娘的美貌,从头唱到脚下,后唱 “赞新郎”,称颂新郎人品端庄、精明能干。人们一直歌舞到深夜,甚至天明。第二天,主人再备两席“谢客”,整个仪式才结束。婚后第三天,新郎同弟兄背酒肉 送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 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 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羌区还有抢婚的习俗。当男方求婚遭拒绝对,乘女子在外劳动或外出时将她抢回家,第二天由男子背猪膘及酒到女家再次求婚,由于生米已煮成熟饭,女方也就答 应。女子不愿者,可于次日偷跑回家,男方一般不追究。抢婚时可抢姑娘,也可抢寡妇。
种“女儿麻”是羌族的独特婚俗。在羌族无论多么美丽的姑娘,如果她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爱情的土地上播种“女儿麻”,是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的。羌族的 青年男女相识相爱并定亲后,待嫁的姑娘就要开始准备种植女儿麻了。届时,待嫁的羌族姑娘则要在山坡上选定一块荒地,进行开垦。
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届时,娘家则要备好“回门酒”,亲友则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
起名网提醒您:请用科学方式起名,请勿封建迷信!
您还可以使用:强大的免费起名 浪漫的诗经取名 好听的名字大全 精准的名字打分
本文《羌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由网友"阿杂"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起名网:qm84.com)

免费起名,添加微信:qm84com  备注:起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小编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62896.com/231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