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起名,添加微信:qm84com  备注:起名

赫哲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小编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赫哲族的传统节日和赫哲族的风俗习惯,那么赫哲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的民族。历史上先秦时期的“肃慎”,南北朝后期的“勿吉”,隋唐时称为“黑水靺鞨”,都与赫哲族有渊源关系。怎么样?听了小编简单的介绍是不是对赫哲族充满了好奇心,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下赫哲族的传统节日和赫哲族的风俗习惯吧,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赫哲族人民的世界。
赫哲族的分布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少数人散居在饶河县、抚远县、桦川、依兰、富饶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中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三江沃野,山水纵横,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产——鳇鱼、鲑 鱼、三花五罗、貂皮、麝鼠……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这里的富庶。搜索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
赫哲族的语言文字
赫哲族作为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其主要聚居区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能用传统赫哲语交流的只有十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绝大部分人都已转用汉语。但赫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俄罗斯境内赫哲族使用基里尔字母拼写赫哲语。至今伯力仍有13所学校教赫哲语。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5354人。使用赫哲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
赫哲族的舞蹈
赫哲人能歌善舞,从早年流传下来的舞蹈种类很多主要有萨满舞、天鹅舞、叉草球舞、鱼鹰舞、篝火舞等。其中叉草球舞是赫哲族人依据叉草球传统游戏而作的那刚健飞腾的舞姿,表现了赫哲青少年从小学习狩猎、叉鱼的本领。篝火舞是根据早年的跳鹿神舞整理加工的舞蹈,以示庆祝渔猎丰收。人们围在篝火旁偏偏起舞十分热闹,又称《欢乐的网滩》。反映从事渔业活动的舞蹈如民间舞蹈《冬钧》,表现了赫哲人在冰天雪地捕鱼情趣,这舞是一女子三个舞,激越,含蓄而又潇洒飘逸,反映了赫哲族妇女的勤劳勇敢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开江乐》描绘了一对赫哲族青年夫妇开江捕鱼前一段生活场景,反映赫哲族青年渔民对家乡的热爱,对幸福执着追求。这是一个双人舞蹈,俏丽、明快,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祭祀跳神的萨满鼓舞,或模拟鸟飞的“哈康布力”和“天鹅舞”等等,都在潜藏着一种对未来美好追求和向往,在舞蹈中快乐的生活,在生活中用舞蹈传递着这个民族的向上、淳朴和幸福。
赫哲族的音乐
在长期捕鱼生活中,赫哲族还形成特有的渔歌曲调,以抒发感情,如“赫尼哪”调就是赫哲人在捕鱼劳动休息以及织网、晒鱼的过程中所形一种民族曲调。它以轻松、明快的旋律表达了赫哲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渔歌是赫哲渔民劳动经验的总结,起到传授渔业生产和知识的作用。“五花山来秋江水,大马哈鱼把家归”来自《捕大马哈鱼歌》,“北风呼啸卷雪团,我在大江打冰镩”来自《打冬网歌》、《捕鳇鱼歌》等.其中我们最熟悉的那首《乌苏里船歌》:啊哈赫尼哪,啊哈赫尼啊,乌苏里江来长双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描绘了赫哲人渔副外长蝗生活场景,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怀。不仅如此,还有嫁乏调、伊玛堪、日本山等曲调。其中伊堪是以捕鱼生活中起源的,其含义是赫哲族语言中“鱼”的意思。这些民间音乐曲调悠扬奔放,富于民族特色,是古老民族重要文化积淀传承的精华所在。
赫哲族古代流传下来的乐器有“突木含给”和“口衔琴”。“空木含给”现已失传;“口衔琴”有铁丝折成外壳,中间有细长的钢片,含在口里吹奏。
口弦琴:赫哲人将口弦琴称作“空康吉”。口弦琴琴盒形似小鱼,有中指那么长,都是用钢片弯曲而成,放在唇齿间吹奏,同时用手指拨弦。用它既能吹出欢快的曲调,又能吹出悲哀的调子。姑娘小伙子常常用口弦琴来传递心声。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
赫哲族的妇女的绘画刺绣都很精巧,尤其图案艺术花样多、造型美观。其内容多反映了渔猎生活,其原料多是鱼皮、鱼骨等做工艺品。俄罗斯学者劳伟尔说:“那乃①——赫哲人是黑龙江艺术最天才的代表者,他们善于恰当地使用图案,尼夫赫人的大部分图案都是从他们那里借来的。那乃——赫哲人带为桦皮制品装饰一些附加雕刻物。把它们粘固或缝连在桦皮制品上。他们的桦皮纹饰可谓一绝,已经在黑龙江流域流传很广,对周边民族影响很大。”首先鱼皮剪纸,以表现各种动物多见,因这些动物的均强调外形,有面与线的变化,装饰性很强。描绘多为鸟类、鱼类等动物,人物少见。同时,神灵崇拜幻想中的动物如龙、双头鹰、鸟鱼合体、鸟龙合体等形象,都是萨满的神灵(赫哲族信仰宗教为萨满教)。同时还有鱼皮剪出的萨满树,一律都有树根,树干有的直立,有的弯曲十分形象。同时,赫哲族人充分利用鱼背脊与肚腹上所特有花纹色彩的明确变化,深浅花色,拼接成各种图案。或将上衣皮料剪出粗壮的曲线式回放,补缝到衣服上。黄色与黑色鱼皮,再配上片片鱼鳞凹凸痕迹,使一件鱼皮服饰既富有色彩变化又有肌理效果和对称的装饰味,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观念,最大限度发挥了天然材质的物质,从而体现出也古朴清雅的风格。鱼骨雕是赫哲人渔业生产的衍生物,是生产生活资源的附属品。鱼骨雕是赫哲人对废弃物的再利用,赫哲工艺者发现了鱼骨有着令人惊纯的结构力量和形体的坚强的扩张感。
赫哲族的社会经济
渔猎经济为赫哲人民生活的传统主要来源,“夏捕鱼作粉,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20世纪初, 猎业衰退,渔业产品大量商品化。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赫哲地区解放。当时幸存的赫哲居民仅有300余人。在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发展政策积极帮助赫哲族发 展生产,逐步改善生活,现有人口较1945年增加10倍多。
赫哲族的狩猎
狩猎是赫哲人赖以生存的一项生产活动。其狩猎工具主要有:猎犬,是猎人捕兽的有力助手,护身的卫士,又是拉雪撬的蓄力,是狩猎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史上称赫哲族为『使犬部』。海东青鹰;是赫哲族地区特产的鸟类、因其来自东部沿海、故名为海东青鹰,是猎人的助手。扎枪;是古老的狩猎工具,又是护身武器,此工具沿用至今。弓箭;是狩猎中较古老的工具之一,后发展有伏弩亦称地箭或暗箭。滑雪板;也称踏板,是猎人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之中追逐野兽的滑行工具。
赫哲族的捕鱼
捕鱼是赫哲族人最重 要的日常行为之一,赫哲族人的饮食主要依靠捕鱼来维持。赫哲人捕鱼主要分为捕江鱼、海鱼两种,因海鱼以一定的时候入江产卵,所以捕捉要及时;江鱼则因气候 变化进行捕捞。捕鱼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其中从“谷雨”到“小满”约一个多月时间称“春季鱼汛期”,是一年之中捕鱼大季节。这个时主要捕获吃活食的小鱼 等杂鱼,这些杂鱼在稳水涡子里呆了一个冬天,随着开江的冰排顺流到没有洋排的稳水涡子里又停留下来,因此鱼群集中,捕获量大,有时甚至能捕到千斤的大鳇 鱼。捕鱼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叉鱼主要用连柄鱼叉或脱柄鱼叉。冰上叉鱼:是指当松花江结冰厚至四五尺,渔户凿开四处见方冰眼一个,上搭草棚一间,四面不透光 线,渔夫逆流坐在冰穴之旁,鱼至暗入,游泳甚迟或竟不动,渔夫使用鱼叉掷之即可得鱼。同时还有网捕、钧捕,以及单钧捕鱼,方法多种多样,捕鱼的技术极力高 超,令人叫绝.“虎儿哈,冰开后,无贵贱大小,以捕鱼为鱼,或钓或网以叉,每出必事载而归。剃发黑斤人最善叉鱼,认取鱼形水纹,抛叉取之,百无一失,虽数 寸鱼,亦如探襄取物,不知何以神异若此。”赫哲人仅凭水面浪纹,就能辨别水下鱼种,据此捕捞,则十拿九稳。
赫哲族的体育
赫哲族体育活动较活跃,主要有叉草球、打木轮、角力、赛船、滑雪、叉鱼、顶杠等项目。从事这些体育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机智勇敢的性格,从而提高了民族素质。
赫哲族的交通
船 类是赫哲族渔猎生产中主要工具之一,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夏季沿江走亲访友传递信息,运输柴草都要用它。早年“乌木日治”(桦皮船)起主要作 用。这种船体轻制、作容易、速度快、挪动方便。船中只能一个人单浆划行或在冰道上,很轻便的运输工具。除此之外还有用牛、马拉的“雪橇”称“爬犁”,主要 滑行在雪地或冰道上。挽“拖日气”①的头狗是经过训练的。每个“拖日气”可套五至七只狗,主要也是在冰地、雪地上滑行。
很多网友都对赫哲族充满了兴趣,在网上搜索关于赫哲族的传统节日具体有哪些?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就是赫哲族的传统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赫哲族的河灯节
“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都会在这天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作为赫哲族主要集居区之一的饶河县,在地方政府的热情鼓励和具体支持下,还成立了赫哲族研究会,为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与整理,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赫哲族歌舞、宗教、传统技艺和饮食文化也得到了大力弘扬。笔者日前在饶河,有幸亲历了赫哲人放河灯的传统祭拜仪式、祈福仪式,尤其是那萨满教的祭典表演显得很神秘,听不懂这些赫哲人说什么,但大体明白他们在祝福,在祈祷!
赫哲族的鹿神节
鹿神节来源于赫哲族早年对虎神的崇拜,把猎物丰收以寄托于虎神的保佑,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风节。每年九月九,赫哲族就要过鹿神节。目的是为了祭把虎神,庆祝出猎顺心如意,祝贺部族人丁兴旺。因为祭虎时全村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又称鹿神节。这一天全村人出动,点上篝火,供上酒肉,载歌载舞,跳鹿神舞以祭祀虎神。一到鹿神节,村里的萨满就要穿上神服,敲响神鼓,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踏着“咚咚”的鼓点,欢歌载舞。
赫哲族的乌日贡节
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 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节日的内容丰富多采,除了各种 民族体育竞技活动,还有最热闹的群众性的聚餐宴饮活动。
赫哲族的赫哲族春节
春 节是赫哲族一年中最欢乐的节出除夕,大家各自忙碌,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热情好客的 赫哲族人摆下"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 "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味道十分鲜美。令人尊敬的民间诗人(依玛堪)在新春佳节,用诗歌把美好的祝愿献给大家。老人们向他敬酒,听他讲故事, 尽兴而归。妇女们?quot;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迷恋的是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项比赛。到处是欢歌笑语。
赫哲族的二月二
赫哲族传统的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节期一天。赫哲族要用旧历年(春节)杀猪时留下来的猪头供神,并祈求风调雨顺,渔猎丰收。
赫哲族的小年
赫哲族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的节日。关于节俗的用意,与汉族说法相同,是为了送灶神上天。为使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要往灶神画像的嘴上抹“拉拉”(一种粘粥饭)。有的把“拉拉”抹到灶门上,目的都是为了把灶神的牙粘住,不要到玉帝面前去乱讲。灶王爷的嘴是不能全给封上的,否则上了天连“好事”也“言”不了啦。赫哲族对火非常爱护和崇拜。过去赫哲人认为有火神爷爷“佛架玛玛”,并供有使用火的“都热马林”神。谁家死了人还参加捕鱼,到江边架起篝火,让烟火熏掉晦气。赫哲人把灶神与火神视为同一神。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向供在锅灶后面墙上的火神磕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每天早晨都得给火神磕头。磕头时老人跪在前面,女人孩子跪在后面。老人还要代表全家求火神保佑年景丰收,孩子平安等。
赫哲族的跳路神节
赫哲族传统宗教祭祀节日。每年三月初三,赫哲人就聚集全部落的人一起请萨满跳神,乞求众神灵保佑全族一年中平安无恙。所谓路神,赫哲语称为“乌斯珠耶”,意为“求神保佑,人财两旺”。
赫哲人在每年的三月三在萨满带领下跳路神,驱魔避邪、以保佑村里平安无灾。又称“跳太平神”。法行的具体日期,由萨满择定。
祭 祀之日,日上三竿后,萨满在家中祭神、请神,众人往萨满身人喷洒一些水,数青年举神杖、神像,随萨满从家中击鼓而出,且唱且跳。萨满等边唱边跳,有时还进 入人家,跳神祈福,来到谁家,谁家须给萨满敬酒,或将迎春树切成丝泡水给萨满喝,以示敬奉神灵,有些人则乘机还愿。十分热闹。萨满及所谓“神队”回到萨满家后,还愿者便送来牺牲、酒等。萨满卸装后,能歌善舞者便系上腰铃,摆今击鼓,载歌载舞、等猪肉煮熟后,萨满又穿上神衣,带上神具,继续作舞,最后众人饮酒食肉尽情欢娱而散。
赫哲族的习俗
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但不喜欢喝茶, 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赫哲族妇女生小孩时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产后三天内不能吃青菜,以免产妇和婴儿泻 肚。在坐月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凉,影响身体健康和奶汁。 赫哲族人死后,必须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块和各种形状的薄面点心,供在桌上,参加悼念活动的人们也食用。
赫哲族的饮食
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 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现在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独特的鱼、肉类风味食品,可以分成:生食有生鱼干、生肉干和新鲜生鱼。新鲜鱼的吃法较多,主要是拌菜生鱼。还有一种冬季食用的冻鱼片,如果尊 贵的客人来了,有一盘冻鱼片是上等的下酒佳肴,其味鲜美凉爽,现在仍然备受人们的欢迎。 熟食如加工好的鲟、鳇、鲑鱼子,其营养价值较高。也将鱼片和兽肉蒸、烤、煎、炖、煮、炒等技法加工后食用。其中鱼松每餐必不可少。 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鱼,赫哲人叫“他勒卡”,鱼松,赫哲人叫“它斯恨”。
清朝初期至民国初年以前,赫哲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十分单一,《东北边防辑 要》(卷上)“居住在尼满河源者,曰奇雅喀喇。其人黥面,地产貂,无五谷,夏食鱼,冬食兽以其皮为衣。”鱼肉成为赫哲族饮食的重要来源。在传统饮食中鱼肉 菜肴种类十分丰富。据清史籍《竹叶亭杂记》记载在交给清廷的贡品中,油炸白肚鳟鱼肉钉十坛、鲟鳇鱼三尾、翅头白鱼一百尾、鲫鱼一百尾、白肚鳟鱼肉钉、烤乾 白肚鳟鱼肚襄肉、油炸鳇鱼钉、草根鱼、鱼油等。其中鲟鳇鱼全身都是宝,鱼翅、鱼尾、鱼肚都是名菜,鱼肚还可以熬胶。最出名要数刹生鱼了,赫哲人对客人和朋 友常常以请吃刹生鱼为敬,这已成为他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了。其做法即将刚刚从水中捕捞上来的新鲜的鳇鱼,鲟鱼等鱼杀生放血,清洗干净,切成薄片放醋、佐料 即可食用。同时还有烤鱼片,将鱼切成大片再用木签串起来,涂上调料,在火上烤熟即可。以及炸鱼块、蒸鱼干、清炖鱼、炒鱼毛、晒鱼干、晒鱼条等,同时鱼油也 是他们重要食用油。除吃鱼肉、兽肉外,赫哲人还会吃一些如小米、生木耳、蘑菇、野菜等食物。从传统饮食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赫哲人饮食自身的独特之处,正是 这种渔业生产的进步发展,相应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二者相互影响,促使赫哲族社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给赫哲族的饮食也 带来很大影响,特别是民国时期,例如盐、小米、白酒、面粉等食物不断流入,使赫哲族的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到现代已与汉族饮食结构基本相同,但鱼始终 都是赫哲人不可缺少食物之一。
赫哲族的服饰
鱼皮衣服是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充分说明了赫哲人具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创造生活的顽强意志与高度智慧。鱼皮衣服是把鲢鱼、鲤鱼等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受满族服饰的影响,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衣裤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不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赫哲族服装的材料及式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鱼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体服饰,而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被收藏于艺术的宝库博物馆之中。
赫哲族是一个以鱼为生的民族,十分善于利用渔业资源,除了吃鱼肉,鱼油之外,鱼皮也被人们广泛利用。“赫哲所居与七姓地方之乌扎拉,洪科相接,性强悍,信鬼怪。男以桦皮为帽,冬则貂帽狐裘,妇女帽如兜鍪,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边缀铜铃,亦与铠甲相似。以捕鱼射猎为生,夏航大舟,冬月冰坚,则采冰床,用犬挽之。其土语谓之赫哲话。岁进貂皮。”因此众多鱼皮制品构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服装、被褥,多是鱼皮原料缝制的,比较典型如鱼皮套裤,并有男女之分,赫哲语称男鱼皮裤为“敖约刻”,上品为斜口,可扎在大腿根或吊系在裤腰带外。妇女鱼皮上衣主要是长衫,上身紧下身松,腰部略有收缩,类似于旗袍,但不如旗袍线条毕露,它的线条疏落,略有起伏,上下浑然,给人以质朴大方的整体美。赫哲人早年穿的鱼皮套鞋大部分用熟化、怀头、哲罗细鳞鱼类狗鱼等鱼皮制成,主要用于冬季干活穿着,既轻便于又暖和,而且不透霜,可谓多种功效于一身。鱼皮绑腿是猎人行猎时必须装备打起绑腿主要用于在雪地上、树林里、灌木林中或草甸中行走,行走时极为利索。以及鱼皮手套,鱼皮口供等制品这些鱼皮制品既轻便、耐潮、抗寒。而且各种服饰古朴美观,体现出独特民族文化特色。随着社会的进步,赫哲人的生活也和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一样接纳了先进的生活方式和材料。就服饰而言,很多赫哲族人的服饰已经完全接纳了现代的服饰模式,特别是民国时期传统的民族服饰逐渐减少。随着老一辈人的故去,一些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品也在逐渐消失,鱼皮服饰及制作工艺成为亟待保护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
赫哲族的婚俗
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
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彩船、雪橇迎亲
赫哲族人结婚娶亲有两种方式迎亲:春、夏、秋走水路,用彩逢船;冬天则用雪橇迎亲。装拌一新的迎亲船或雪橇,在太阳升起时出发,一路吹吹打打引得乡亲们观望助兴。
新娘由其哥哥背上彩船,队伍再欢歌笑语直奔新郎家。经地一整套仪式之后,人们开怀畅饮,喜庆婚姻。   改嫁女抱树痛哭
勤劳、质朴的赫哲人不尚门当户对、嫌贫爱富的婚姻观念,男女双方多以勤劳正直、贤慧能干做为择偶的根本标准。不是同一民族的人都可成婚。
早年,赫哲族存在着父母包办婚姻。但由于民风素朴,家教平实,极少有夫妻不合吵闹离婚的。无论娘家、婆家,都把子女离婚视为家族的丑事。
但赫哲族对寡妇改嫁却不加限制。年轻的女子意外丧夫后;既可改嫁夫弟,继续维系与公婆的和睦关系;也可外嫁他人,为自己将来的生活找到依托。寡妇改嫁要在为亡夫送魂脱去孝服之后,一般不再举行婚礼仪式,请亲友喝酒认定即可。
改嫁接亲的途中,如遇到大树,寡妇则须抱树痛哭,以此象征脱去晦气,重新生活......。
赫哲族的建筑住宅
环境对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甚大的。《晋书》卷九七“肃慎”一章中记载:“夏则巢居,冬则穴处”,反映了赫哲族先民的居住习俗。《新唐书》的“黑水靺鞨传”中记载:“居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如丘冢然。夏出随水草,冬人处。” 在这森林密布,江河交叉自然环境,最适合渔猎民族生存,而以鱼为生的赫哲族人为方便渔猎生产,他们便把住处建在了江河沿岸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成了赫哲族生存的三个“大本营”。房屋建筑都在江岸的高处,以避免江水泛滥,不仅有利捕鱼,而且又接近猎场。赫哲人民住的房屋可分为临时的和永久的两种,主要目的是为捕鱼而筑。临时性房屋,是主要根据渔猎生产的游动情况而随时迁移搭盖的。同时在赫哲人居住处附近常置有晾架用以晒鱼干及一切捕鱼的器具。房屋旁边随专门储鱼的鱼楼子。一直到公元1945年以前,赫哲人还住着穴居的房子—地窖,临时房屋—昂库。门开在向阳面,门旁边有简单窗户,早年用去鳞的鲢鱼皮糊窗户,后来才用纸糊,在喷上一层鱼油,既结实又亮堂。临时性居住的昂库类型比较多,如撮罗昂库,阔恩布如昂库,温特合,马架。这一切都为渔业生产提供配套设施,极大促进赫哲族渔业经济发展。
赫哲族的的宗教信仰
赫哲族信仰萨满教,认为山川都有神灵主宰,相信万物有灵,在祭祀祖先和自然崇拜仪式时,由萨满跳神,呼风唤雨,驱邪敬神。
赫哲族人在敬神祭祀时,由专门的萨满来跳神祭祀。他们和满族信奉的萨满有一些区别,满族的萨满祭祀属于宫廷祭祀,赫哲族属于“野祭”。跳神时,他们模仿万物 神灵的动作,比如“鹿神”和“熊神”,每个神曲的调子也高亢舒缓不一。跳神的时候,萨满口中念念有词,手打“神鼓”,摇摆跳跃,虎虎生威。和北方其他信奉 萨满教的民族一样,赫哲族崇拜火神,萨满在祭祀时,都要点火、用火。www.qm84.com
萨满有驱病消魔的“大神”, “大神”看得病越多,祭祀年头越多,级别也就越高。头上戴有九叉鹿角帽的是最高级别的萨满,两个叉的级别最低。赫哲族将供奉的神灵做成各种万物神偶。用木头刻制成天神、地神、冥神、树神、各种鸟兽神,或者在房前和室内设神龛供奉,或者渔猎随身携带,有时也会在山上砍树刻画神灵模样跪拜。每 年冰雪消融开江打鱼时,赫哲族地区有隆重的“开江节”,用贡品祭江,敬拜江神,祝福一年捕鱼有好的收成。如今,开江节已经成为当地政府举办的民俗节日。 “佛额什克斯”是赫哲语旧历年或大年除夕的意思,和汉族的春节比较相同。赫哲族还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农历七月十五的“河灯节”,祭奠故去的亲人,敬 仰神灵。
赫哲族的禁忌
如用网捕到很多鱼后不能说:“这一网怎么打捞到这么多的鱼啦?”;
冬季在山里狩猎,看到其他猎人的脚印不许踩,必须绕着走,否则就是不守山规,不尊重别人,还会伤了两个狩猎队的和气,甚至引起武斗。两伙狩猎人在山中相遇,必须请到自己的住地饮酒吃饭,否则会误认看不起人或被人看不起
在狩猎的帐篷里吃饭后,在把篝火堆拢好。吊锅挂在木杆上要平稳,不许乱摇晃。不许敲打锅盆出声响。
严禁用刀子翻锅或铲锅,否则会割断打猎 的好运气。
吃鱼吃到鱼子,不许说:“这下子吃下多少鱼啊!”;
捕鱼者若家有丧事,到捕鱼场后,须在网滩上架起一堆火,从火上跨过,以熏晦气。
捕鱼期间忌说怪话、谎话,否则触犯神灵,空网而归。
该族笃信“万物有之”之 原始宗教观念,对山神、河神、树神等自然之神处处小心敬奉,惟恐不慎得罪而招致灾祸。忌捕杀飞投住室的雀鸟,信其为亡单之魂所变,有飞来投室者是其灵魂要 “转世”。若捕杀之,则有不育之祸。忌以皮革物陪葬,认为如是则死者亡灵不能升天,也不能再转生为人。
捕鱼者若家有丧事,到捕鱼场后,须 在网滩上架起一堆火,从火上跨过,以熏晦气。
叉住的鱼,不许用刀 子割开鱼鳔,否则下次就会叉不到鱼了;
寡妇不准到渔船上和下网滩地去,否则就是不吉利;
每 当猎人到一个新的猎场,把头人首先要领着大伙拜山神爷:在树上挂一块红布,插上香,在地上供一些食品,用手指蘸点酒往空中一弹,然后给山神爷叩头,祈求山 神爷保佑猎人打猎顺当 ,多获猎物。他们规定,猎人进山后,不许说怪话和谎话。在山林中遇到大树桩子不许坐,他们认为这是 山神爷老把头坐的,别人是不准坐的。
不准妇女坐在枪上或跨越猎枪、子弹以及各种渔具,甚至连男人的猎服也不准坐或随意跨过。
赫哲族的丧葬习俗
赫哲族的早年丧葬习俗是树葬,树葬是我国东北地区地处山林面向江河的渔猎民族的一种特殊风俗类型。
赫 哲族称树葬也叫风葬。主要葬上山打猎而死者。遇到这类情况,其余的猎人砍大树干一段,先把树段的一面砍平,再挖成槽形,将尸体放进槽形木中,上面复一槽形 木段做盖,然后用树皮扎住,挂在树上。或选择四棵相近的树,上面架上树杆,搭成树台,将放尸的槽形木须置放其,离地约3米左右,待2—3年尸体风化后,由 亲人拣其骨放在鹿皮口袋之中,背回村重新安葬。小孩夭折后也采用树葬。赫哲人用桦树皮包扎尸体,放在树杈上。因为赫哲族人认为孩子的灵魂是永不消失的小 鸟,如果埋在地下就飞不出来了,无法转生,因此实行树葬。即猎人遇难放树叉,小孩死后挂树上。赫哲人后来也实行土葬。早年的土葬比较简单,用桦皮裹埋。后 来有所发展,先要挖成长方形土坑,四周围用原大垒成框壁,下面铺上原木势草、铺褥,把尸体仰放进墓中,并将死者生前常用和最喜欢的东西均放入墓中做陪葬 品。上面也用原木堆盖好,铺草培土成堆 ,形成坟墓。清朝之后受满、汉族葬俗影响,也开始用棺材殓葬。一般死于瘟疫、痨病或痘疹者,则于当日将尸放在树枝上,上面再放上树枝实行焚化。
赫 哲族的“出魂”仪式独具特色。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永远不灭,人死后其亡灵仍留滞在生前活动的屋内,因此要“出魂”仪式送亡灵出屋。男子死后七日、女子死后第 九日为出魂日。出魂时由家人为其做一布口袋,长四尺、宽二尺,两头塞干草,中部空着,上置枕头。于夜间放在死者生前卧处。前面设炕几,供上酒、肉、米汤等 数碗,但须为奇数。出魂日在请亲友来祭奠。家人将布袋视为灵座,展开如人卧状,妻子需在旁陪卧。室内不烧香,不点灯,家人静卧观察,听支响声就认为亡灵已 经离开,亡灵出走的路线一是走门,一是从灶坑经烟囱离去。
在百日或三周年之际,赫哲族人为死者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迷魂,即送死者的灵 魂去阴间。届时,搭一苇席棚或白布棚,做一个“木古法”(木偶),穿戴起来代表死者,放在棚内,请送魂萨满在人偶旁跳神三天,为死者祈祷祝福。也有的在死 者住过的屋内进行。死者的晚辈、亲友都要跪在地上,听萨满喃喃自衙、高声指教,不断哭泣。送魂第三天夜间,将人偶放在爬犁上送走。此时萨满要站在高处向相 方连射三箭,指示死者朝箭射的方向走去。最后全家人在墓地上处理祭品,将死者的用物烧掉,或送给他人。请别人帮助脱去孝服。
赫哲族死了人均土葬。早年用桦树皮裹埋,后用原木垒棺埋葬,最后才发展到用木板做棺材。人死后停放在外间或里间的地中间临时搭起的板床上,全身盖上黄布或 黄纸,旁边放一碗水,用一根细线的一头拴在黄盖布上,另一头拴上铜钱放到水碗里,以示叫死者喝水,并经常点烟。每次烧纸,四周浇米汤或酒,以此敬死者。停 放尸体的时间要根据气候和家庭的大小决定。一般是一至七天左右,大部分是三天就出殡。随葬物都是死者生前常用和喜爱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晚辈人都要穿上 白孝衣、扎上白腰带。火葬后脱下孝服保存起来,上坟、祭扫时再穿用,直到撂完“档子”脱孝为止。
死者埋葬后,还要把死者生前所用的被、褥、枕等物镶嵌在他生前睡觉的地方,白天叠起。还经常点烟、倒水,以示死魂仍在,未在阴曹地府,这就是所谓的“档 子”。这样,男的放七天,女的放九天,就可以“出魂”了。“出魂“只是把死者的魂出到屋外去,但不是撂“档子”。“出魂”的晚上,亲友们向死者的灵魂敬酒 告别,并把被、褥叠起来。放在外边。
撂“档子”,即送魂,这要根据家庭情况一至三年不等,也有一百天就撂“档子”的。撂“档子”比较复杂。要请萨满跳三天神。事先做好木人,穿戴衣、帽、鞋, 代表死者,放在新搭好的棚子里。萨满坐在旁边击鼓祷告祝福,并向西北方向射三箭,“指明去“撤因毕拉”(阴曹界河)的方向。在撂“档子”时,全家人除长辈 外都穿上孝服,把死者的被褥一同送到墓地烧掉,这就算撂完了“档子”,送走了死者的魂。孝眼全部脱掉再不穿用,也允许寡妇改嫁了
(一)明失儿兀赤卫遗址
遗址位于马架子林场内,南距小南河1km,北距四排乡约2km,东距乌苏里江约50m,总面积675万m2。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小南河由西北流来经遗址东侧向北流去。为明代一个卫所所在地。整体形状略呈椭圆形,地表被柞木、桦木、落叶松等树木所覆盖。自明代起至清末,在这里都设有相应的军政建置,明代属奴尔干都司管辖。近代曾出土过瓷瓶、铁器、陶器、石器等。此遗址为研究中国的历史疆域问题提供了证据,为研究乌苏里江流域民族的起源、文化源流、军事设置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91年,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四排赫哲民族村
四排村位于饶河县以北22.5公里处,四排赫哲族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居民529户,总人口1786人,其中赫哲族户76户,人口 187人。1921年即形成聚居村落,因行政区划为第四牌,故名四牌,伪满时期演化为四排,1985年成立四排赫哲族自治乡,行政区域42平方公里。
1.赫哲民俗风情园
现在四排乡建有赫哲族民俗风情园,占地0.8hm2。园内主要建设有赫哲发展史馆、民族工艺坊,传统居民建筑等。建筑外观全部采用赫哲族民间传统木刻楞式 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赫哲民间风情。并且有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布赫亲笔题写的“四排乡赫哲族民间风景区”和中国创新集团总经理毕大川题写的“四排 乡赫哲族风情园”。
2.沿江
四排村紧邻乌苏里江,原赫哲民居就坐落于此。民居大多座北朝南,南北成趟排列,每趟房之间由4m宽水泥路面分割,直通江堤。江堤防洪能力达50年一遇。往北环境更加自然,有茂密的天然丛生的柳树林,与江滩相连。
3.赫哲新村
四排赫哲族新居位于四排乡北侧200米处,是国家为了落实少数民族政策,改善赫哲族同胞的生活居住环境,体现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温暖的一项利民工程。四排赫 哲族新居是按照小康设计标准建成新居62户,每户建筑面积85平方米,室内设有书房、卫生间,并安装了自来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和取暖设施等,结束了当 地赫哲族群众居住茅草屋的历史。
(三)四排岛
四排岛,位于饶河县四排村北2.5km,由三岛组成。南北长3850m,东西宽1050m,面积为2.02km2,距西岸150m,距俄岸 450—700m,是四排乡境内面积最大的岛屿。全岛为细砂积成,尽被江柳、绣线菊,间有杨、柞、榆树及山葡萄等。明代属失儿兀赤卫,因常于此放马,故又 名马场岛。
(四)马架子岛
马架子岛位于饶河县西林子乡东侧5km,为五岛组成一长形岛群。全长3650m,宽400m,面积为1.46km2,距西岸40m,距俄岸800m。全岛植被多为柳丛、绣线菊及山丁子树等。从明代起,就有赫哲人在岛上建房居住。
(五)大雁湖
大雁湖位于四排赫哲族乡北200米,通村公路旁,水域面积大约为1000亩,主要用于自然养鱼、水稻灌溉及通过四排水库北1.5公里溢洪道发挥泄洪作用。湖内盛产鲤鱼、鲫鱼等十余种鱼类,还是四排乡鸟类主要栖息地之一。大雁湖因形似大雁命名为大雁湖。
近年来,四排赫哲族乡加大对旅游方面的投入,远方宾朋纷纷来到四排观光旅游,大雁湖度假村抓住这一机遇,先后增加了休闲凉亭、湖畔花园、垂钓台、鱼亮子、湖中木桥、游湖渔船、娱乐室、鱼宴厅、农家菜园等设施,目前已成为四排乡生态旅游景点之一。
大雁湖位于四排村以北,紧邻四排赫哲族新居,湖面面积夏天最大水面面积约30hm2左右,湖体与乌苏里江连通,湖面平面形状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巨龙,横卧在四排乡的土地上。湖中遍布芦苇,岸边有湿地,有大量鱼类、飞禽及走兽在此栖息。
(六)圈河鹿苑
2004年引资420万元养殖梅花鹿140只。
问题一:请问黑龙江住着一个少数民族?叫赫哲族的民族?可否具体的叙述他们的地理位置?如何可到达那里?那里的住宿/卫生/教育/安全/饮食条件如何?谢谢你爱心的回答!
网友解答:感谢你关心中国最少的少数民族! 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独有的民族,也是中国最少的民族。他们居住在黑龙江东北部的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行政区划上同江、佳木斯、抚远等地有分布。 你可以从哈尔滨乘火车到达佳木斯后转车到同江,那里的街津口就是赫哲人最为聚集的地区了。 这些年旅游条件有所改善,吃住行都没什么问题。
问题二:少数民族中对赫哲族不太了解,更不要说民俗民风了,如果在网上能遇到有相同喜好的朋友帮我解决,将不胜感激!
网友解答: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赫哲族妇女生小孩时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
问题三:分布在黑龙江抚远一带的赫哲族为什么被称为“鱼皮部落”?因为他们爱吃鱼皮吗?
网友解答:不仅仅因为喜欢吃鱼,他们主要食物来源就是以吃鱼为食,同时身上所穿的所谓的衣服也都是用鱼皮缝制 的,但前提是必须把鱼皮经过处理柔软后方可缝制。所以,民间也称这个民族为“鱼皮达达”。
问题四:对赫哲族的民俗历史特别感兴趣,网上查说抚远那个地方的赫哲族人比较多,求知情人告知现在抚远那边的赫哲族人还会沿袭传统的生活习惯吗?
网友解答:黑龙江抚远县的赫哲族保存着绝大部分的传统生活习惯,比如赫哲族的美食“塔拉哈”现在仍是当地赫哲族招待宾客的首选菜肴。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就是:在赫哲族一直都有流传的手势。如果一名男子背对着一个女子举起右手的食指,那就代表着这名男子对这女子,在这辈子,非她不娶。等等习俗还有好多,如果楼主对赫哲族有兴趣,建议去趟抚远,亲身体验一下赫哲族的生活习惯气氛等,现在去那里已经很方便了,有飞机直达!在网上查再多资料也不如亲身去体验一番。
起名网提醒您:请用科学方式起名,请勿封建迷信!
您还可以使用:强大的免费起名 浪漫的诗经取名 好听的名字大全 精准的名字打分
本文《赫哲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由网友"阿杂"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起名网:qm84.com)

免费起名,添加微信:qm84com  备注:起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小编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62896.com/188160.html